寂静的时辰,来自轭下汹涌澎湃的大海

0708.webp

拒绝哀悼死于伦敦大火中的孩子

直到创造的人类
培育鸟兽花木
君临万物的黑暗
默然宣告最后一缕光的消逝
寂静的时辰
来自轭下汹涌澎湃的大海

我又须再一次走进
水珠圆润的天庭
及玉米穗的犹太教堂
我才会默许祈祷声音的影子
或在最小的峡谷
播撒我苦涩的种子服丧去哀悼

这个孩子高贵而壮烈的死亡。
我不会
以严峻的真理谋杀她离别的人类
也不会再次让天真和青春的挽歌
亵渎
生命呼吸的驿站。

伦敦的女儿葬在深埋先辈的地方,
众多的亲友替她裹身,
年久的谷物,母亲忧郁的心绪,
泰晤士河冷漠的河水
悄悄的奔流。
第一次死亡之后,从此死亡不再。

作者 / [英国] 狄兰·托马斯
翻译 / 海岸
选自 /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人民文学出版社

A Refusal to Mourn the Death, by Fire,of a Child in London

Never until the mankind making
Bird beast and flower
Fathering and all humbling darkness
Tells with silence the last light breaking
And the still hour
Is come of the sea tumbling in harness

And I must enter again the round
Zion of the water bead
And the synagogue of the ear of corn
Shall I let pray the shadow of a sound
Or sow my salt seed
In the least valley of sackcloth to mourn

The majesty and burning of the child’s death.
I shall not murder
The mankind of her going with a grave truth
Nor blaspheme down the stations of the breath
With any further
Elegy of innocence and youth.

Deep with the first dead lies London’s daughter,
Robed in the long friends,
The grains beyond age, the dark veins of her mother,
Secret by the unmourning water
Ofthe riding Thames.
After the first death, there is no other.

Dylan Thomas
狄兰·托马斯是始终与死亡对抗的强力诗人。在他貌似艰涩难懂的诗句中,总是能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狂热歌颂,以及对死亡的蔑视或“怒斥”。大家一定还记得之前我们曾经推送的那首《不要温和的走进那个良夜》,在那首诗里,他向父亲表达的一个观点就是:“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同样的,在这首诗的第一节,他同样以“光的消逝”暗示着死亡的到来——“君临万物的黑暗/黯然宣告最后一缕光的消逝”,君临万物的原本应该是造物主,生命的创造者,他创造了人类,培育了鸟兽花木,但当死亡的黑暗开始主宰的那一刻来临,生命的激情和愤怒尽管如汹涌澎湃的大海,也只能被它暂时置于控制的轭下。

从诗的第一节的第一句到第三节的第一句,诗人以复杂的句式完成了一个超跨越的表达,一言以蔽之,生命伟大,造物牛逼,死亡残酷,但诗人并不因此而要去哀悼死亡,就算已经到了世界末日,也仅仅在“水珠圆润”的天庭和“玉米穗的犹太教堂”默许播撒一点哀悼的种子。

“我不会以严峻的真理谋杀她离别的人类,也不会再次让天真和青春的挽歌亵渎生命呼吸的驿站。”这里的翻译是有争议的。我们对照不下三种译本,发现彼此之间翻译差别巨大。这一方面是狄兰·托马斯本身诗歌语言的特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译者之间的理解有着巨大的分歧。笼统来说,这一节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人类浅薄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对这个女孩死亡的哀悼,既不能以生命的至高尊严去谴责或谋杀其他活着的人类,也不要以天真和伤感的情绪去玷污人类诚挚的情感。诗人所以拒绝哀悼,是因为这个世界仍然有残杀儿童这样的残酷事件发生,这是生命的悲哀,也是人之为人的悲哀。

现在需要交代一下诗人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写于二战时期德国对伦敦的大空袭,造成了这个女孩死于伦敦大火的悲剧。在诗歌的最后一节,诗人以悲哀的诗句引领读者重新理解死亡,从一个小女孩的死进而联系到整个时代和整体人类的命运。“第一次死亡之后,从此死亡不再。”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以狄兰·托马斯对死亡的态度,我们可以认为,死亡也仅仅只能征服人类一次,人的灵魂不会随着肉体的消灭而消失于宇宙,依然有足够强大汇入宇宙万物的永恒循环之中,就像泰晤士的河水,奔流不息。

狄兰·托马斯诗歌所具有的复杂隐喻特性,在翻译上历来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各家译本各有所长,但在理解上却差别巨大。200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的《世界诗歌译丛》收录的海岸翻译的《狄兰·托马斯诗集》,成为至今流传较广的一个经典译本。今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了该译本。今天推送的版本即来自该版本。

荐诗 / 流马
2017/07/08

 

 

题图 / Diego Rivera

发表评论